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欢迎您的来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第九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首届社会学青年论坛举行

第九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首届社会学青年论坛举行

记者张凤娜 2014-09-04
记者张凤娜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网2014年9月5日    2014-09-05
 

  近日,2014年第九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暨首届社会学青年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此次论坛以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论坛并致辞。 

  李培林在致辞中说,加强博士后学术交流一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自2006年举办首届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1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坚持得比较好、办得比较成功、也比较有特色的博士后学术论坛。 

  李培林指出,这次论坛的主题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城镇化是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首要课题,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很快,2020年城市化率将超过60%。但它不同于拉美和印度那种存在巨大城乡差异的城镇化,也不同于欧美那种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的城镇化,而是符合中国现实、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我们在研究城镇化的时候,不应仅仅聚焦于城市治理,还要研究如何留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愁,就是留得住历史记忆。此外,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将讨论研究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社会学界也应该注重研究法治社会,探讨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怎样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出席论坛的还有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等。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和社会治理展开研讨。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热点。在主题演讲环节,专家就此进行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存在自身的特点,如城镇人口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大,存在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不同步现象,并且城镇化速度在东部地区将逐步放缓,因而中西部地区将是未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为此,他建议,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建立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模格局和高效、安全、均衡的城镇化空间结构。 

  中国社科院监察局局长孙壮志通过对乌克兰当前深陷政治危机的分析,提出在中国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认为优化社会治理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风险与挑战。 

  在社会学研究中,关于城镇化提出了很多概念,但是它们并不统一,并且存在意义多歧的现象。为解决这一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提出,考虑新型城镇化是为了谁的利益以及谁来做主体是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性问题。景天魁强调农民的主体参与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同时,应该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强调的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有学者曾表示,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就是要提升城镇化的社会治理水平,拓宽城镇化的社会治理路径。如何优化社会治理?与会专家、博士后和青年学者多角度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从城市治理转型与基层权力重组角度,提出了强化街道办的赋权模式与弱化街道办的削权模式之外的另一种出路,即通过变通重组的改革,在撤销街道办的基础上,整合副区级的经济社会管理功能区作为新型派出机构。 

  以重庆市童家溪镇为个案,在介绍城郊小城镇社会治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劲提出了通过上下联动实现统筹治理、理顺权责进行合作治理、巩固村居夯实基层治理、培育组织实施多元治理、以城促乡实行混合治理等社会治理取向。 

  “‘链式的主体结构与扇状的运行机制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后曾维和有关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问题的一种探讨。据他介绍,链式主体结构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四大治理主体构成一种线性关系和制度安排,扇状运行机制则是前者治理功能的扩散,它包括内核层运行机制、保障层运行机制和任务层运行机制三大机制。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职能与公共服务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华侨大学承办,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版权所有
地 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86-10-85195555
E-mail:huangln@cass.org.cn